Copyright © 湖北恩施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85号
2024-12-23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四季宜人,冬暖夏凉,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秋属巴国,战国隶属楚巫郡,历经多朝变迁,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美食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油茶汤是土家人钟爱的传统饮料与食品,咸丰、来凤两地的油茶汤堪称代表,其制作技艺更是入选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制作过程别具一格,需先用猪油将适量茶叶炸至蜡黄,随后加水于锅中,并放入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待水煮沸,舀入碗中,再加入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 “泡货” 便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在于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而佐料和 “泡货” 的选用则可依个人口味而定。其口感香、鲜、脆、滑,味道鲜美适口,既能提神醒脑,又可解渴充饥。在土家文化中,油茶汤是传统四道茶中制作最考究、代表礼遇最高的一道,是土家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有 “一天不喝油茶汤,脚趴手软心发慌;只要有碗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家无油茶汤,顿顿都不香” 等民谚流传,足见其在土家人心中的地位。
合渣,这道以黄豆和青菜为主要食材的菜品,是湖北宜昌、恩施等地的家常菜,在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汉族混居地区广泛分布。其得名源于制作过程相对简便,与制作豆腐相比,无需复杂的过滤、压榨和点卤工序,故而被土家人称为 “懒豆腐”。张关合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宣恩一小集镇 “张关” 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制作时,先将黄豆洗净泡胀,连豆带水在石磨上磨成浆,煮开后放入切好的新鲜萝卜菜叶,再次煮开,一锅乳白带绿的合渣便制成了。张关合渣在黄豆选用和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不压榨、不点卤,合渣就能清汤成型,食之鲜嫩、爽滑,麻辣而不燥、醇香而不腻,口味悠长。它的吃法多样,可煮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稀吃或制成酸合渣。合渣不仅味道美,且营养搭配科学,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萝卜菜中的维生素、无机盐完美结合,达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对其赞不绝口。
土家腊肉是恩施的标志性美食之一,承载着土家人的传统与情感。其制作工序严谨,选用纯粮食喂养且养足 12 个月以上的农家土猪,将猪肉分成大小适宜的块状,便于入味和加工储藏。先把盐炒黄,加入花椒炒出香味后,均匀地抹在肉上,放入盆中腌制,每 3 - 5 天翻一次,10 天后沥干水分挂入熏房。熏制时,采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长达 30 天左右的烟熏烘烤,直至肉色变为棕红。熏好的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将腊肉在火上烤至肉皮焦黄,放入温水中泡软,刮洗干净后进行烹饪。其烹调方法丰富多样,排骨、猪蹄适合炖制火锅,其他部位则可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等搭配炒、蒸,如小米蒸年肉、鲊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每一道菜品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柏杨豆干是恩施州利川市柏杨坝镇的特色风味食品,拥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以本地优质高山大豆、龙洞湾泉水和三十多种天然香料为原料,历经水洗、浸泡、碾磨、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烘烤、卤制、密封等十几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柏杨豆干的独特之处在于,整个制作过程无需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学品做凝固剂,凭借当地泉水和传统工艺,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口感与品质。其色泽金黄,美味悠长,绵醇厚道,质地细腻,无论是生食还是热炒,五香还是麻辣,都能给人带来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之感。经检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内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他命及钙、锌、钠、硒等多种微量元素,享有 “固体豆浆” 的美称。因其便于携带,柏杨豆干不仅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零食,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社饭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传统食品,在恩施,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称为 “过社”“拦社” 等。这一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借此祈求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社饭的制作颇具仪式感,将田园、溪边、山坡上鲜嫩的社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后与野蒜、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与糯米混合)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土家人对社饭极为重视,不仅自家食用,还会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正所谓 “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彰显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此外,社蒿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能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使得社饭成为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常用品种。
洋芋,即土豆,在恩施的美食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土家炕洋芋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技巧。挑选大小均匀的洋芋,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熟,捞出沥干水分。接着,在平底锅中倒入适量油,油热后放入洋芋,用小火慢慢炕烤,并不断翻动,直至洋芋表面金黄酥脆,内部绵软。在炕烤过程中,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盐、辣椒面、花椒粉、葱花等调料,增添风味。炕好的洋芋香气四溢,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土豆的醇厚香味。这道小吃在恩施随处可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餐馆饭店,都能品尝到它的美味,是恩施人喜爱的休闲美食之一,也是游客感受恩施风情的必尝之选。
土家酱香饼以其独特的酱香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制作时,先将面粉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一段时间后,擀成薄饼状。在饼面上刷上一层由豆瓣酱、甜面酱、蒜蓉辣酱等多种酱料混合而成的秘制酱料,再撒上葱花、芝麻、孜然粉等调料。随后,将饼放入预热好的平底锅中,用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酥脆。刚出锅的酱香饼,外皮酥脆,内里柔软,酱香浓郁,鲜美内馅与酥脆外皮相互交融,令人欲罢不能。这道美食在早餐和小吃市场中备受欢迎,常常能看到人们手捧着热气腾腾的酱香饼,边走边吃,成为恩施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恩施豆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豆制品,而是一种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美食。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在特制的平底锅上摊成薄如蝉翼的面皮,待其凝固后揭下,即为豆皮。恩施豆皮的口感滑嫩,富有弹性,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它的烹饪方式多样,可以煮、炒、拌。煮豆皮时,可搭配瘦肉、鸡蛋、青菜等食材,煮出的豆皮汤鲜味美;炒豆皮则可加入肉丝、豆芽、青椒等配菜,口感丰富,香气四溢;凉拌豆皮清爽可口,适合夏季食用。在恩施的家庭餐桌上,豆皮是常见的主食之一,也是当地餐馆中颇受欢迎的菜品,它以其简单质朴的味道,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
土家扣肉是一道经典的土家族宴席菜,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需先将五花肉洗净,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在肉皮表面抹上一层老抽,晾干。接着,将油烧热,放入五花肉炸至肉皮金黄酥脆,捞出切成薄片。然后,将切好的肉片整齐地码放在碗中,加入适量的梅干菜、豆豉、姜片、葱段、盐、酱油、料酒等调料,放入蒸锅中蒸制数小时,直至肉片软烂入味。蒸好后的扣肉倒扣在盘中,肉皮朝上,色泽红亮,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口感酥软,肥而不腻,瘦肉部分鲜嫩多汁,梅干菜吸收了肉的油脂,变得乌黑油亮,味道浓郁醇厚,与肉片搭配相得益彰。在土家族的重要宴席上,土家扣肉总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它不仅是美食的代表,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土家酸汤鱼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酸汤。酸汤以当地的番茄、辣椒、酸菜等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具有浓郁的酸辣味道。制作时,先将鱼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几刀,以便入味。锅中倒入适量油,放入姜、蒜、花椒等调料爆香,加入酸汤煮沸。随后,将鱼放入锅中,煮至鱼肉熟透,加入适量的盐、鸡精、葱花等调味即可。酸汤鱼的鱼肉鲜嫩,酸汤的酸辣味道完美地渗透其中,入口爽滑,令人胃口大开。搭配上米饭,酸辣鲜香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这道美食充分体现了恩施土家族与水文化的融合,是恩施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恩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与土家族的历史、民俗和地域环境紧密相连。土家族作为恩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深刻影响了当地美食的发展。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美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社饭便是在社日这一重要祭祀节日中制作和食用的特色食品,它不仅是对土地神的敬意表达,更是家庭团聚、邻里分享的纽带。人们会精心准备社饭的食材,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蒸制出美味的社饭,然后相互赠送,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体现出土家族人淳朴、亲和的民风。
在日常生活中,恩施美食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土家腊肉、合渣等美食,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而在社交场合,如宴请宾客时,丰盛的恩施菜肴更是展示主人热情好客的方式。土家油茶汤作为最高待客礼遇,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当贵客临门,主人会用心烹制油茶汤,从炸茶叶到调配佐料,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让客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感受到土家族人的真诚与豪爽。
随着时代的发展,恩施美食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一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对传统烹饪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授等方式,确保古老的制作方法得以延续。许多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如柏杨豆干的十几道独特工序、土家腊肉的腌制和熏制方法等,都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精心呵护。另一方面,恩施美食也在积极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口味变化。一些餐厅和厨师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推出新的菜品和创意美食。例如,将恩施特色食材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新颖的菜肴造型和口感体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恩施美食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