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民俗文化

2024-12-24

恩施民俗文化:民族融合的结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是华中入西的要冲和川渝东出的门户,素有 “川鄂咽喉” 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枢纽,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多彩民俗:恩施的文化宝藏

(一)歌舞传情,演绎生活百态

恩施,这片充满诗意与神秘的土地,歌舞文化丰富多样,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恩施人民的生活百态和情感世界。

1. 摆手舞:土家族的活力象征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流行于恩施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土家儿女们便身着盛装,齐聚摆手堂前。舞者们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舞动着身姿,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蛟龙盘旋。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展现出土家族人民的豪迈与热情。

摆手舞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通常在摆手堂外的广场上进行,舞蹈动作主要源于土家族的渔猎和农事活动,如 “渔猎舞” 中的跳蛤蟆、赶猴子等动作,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农事舞” 中的挽棉花、撒种、插秧等动作,则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小摆手则更加灵活多样,动作多为军事舞和生活舞,如涉水、射箭、披甲队等军事动作,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英勇无畏;打粑粑、比脚、打蚊子等生活动作,则展现了他们的质朴和风趣。

在土家族文化传承中,摆手舞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庆祝胜利的重要仪式。通过摆手舞,年轻一代能够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2. 龙船调:利川的音乐明珠

龙船调,这首源自湖北利川市柏杨坝村的土家族民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音乐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的歌词简洁明快,采用五字八句一段的男女互相问答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的情感。

“正月里是新年哪啊哈哝哟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哟喂,金打银儿锁,银打银儿锁,阳雀叫哇抱着嗯那哥啊哈抱着嗯哪哥,(妹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接我吗?艄公白:我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啊,妹娃儿我上了船嗬呀喂呀左嗬呀喂呀在,将妹娃推过河哟喂。”

歌曲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有力,具有鲜明的土家族音乐特色。其旋律以 [Sol(梭)、La(拉)、Do(多)、Re(来)] 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 [La、Do、Re] 和 [Sol、La、Do] 为骨干音创腔编曲,调式色彩独特,虽为终止于 [Sol](徵)调式的民歌,但因编创习惯,[La](羽)、[Re](商)两音在旋律中极为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音调节奏上,整体以逆分型节奏类型为主,与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节奏特点相契合。曲体结构方面,交替演唱编创主词段与衬词段,形成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音调旋法简洁、级进、音域不宽且高起低落,使整首歌曲委婉、平和、柔美又略有起伏,旋律骨干音鲜明突出。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诞生以来,龙船调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它被选入《湖北民歌集》和《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在 80 年代更是被评为《中国民歌 40 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和世界 25 首民歌之一。歌唱家王玉珍将其带到日本,宋祖英在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等国家的舞台上唱响,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领略到了这首民歌的风采,为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3. 撒尔嗬:丧葬仪式的独特礼赞

撒尔嗬,又称跳丧舞、打丧鼓,是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仪式舞蹈,主要流传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当一位土家老人离世,灵堂便成为了撒尔嗬的舞台。在牛皮大鼓的激昂鼓点声中,人们身着素服,踏歌而舞。舞者们的动作粗犷豪放,舞姿刚健有力,他们模仿着虎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如 “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燕儿含泥” 等动作,栩栩如生,仿佛在与逝者进行着一场灵魂的对话。

撒尔嗬的唱腔古老独特,曲牌丰富多样,有 “叫歌”“摇丧”“打上一”“怀胎歌” 等。音乐为 3/4 和 6/8 两种拍子,曲调为征调式,但较偏 “羽”。歌词内容丰富,有歌颂先民巴人斩草为业、开辟家园的;有歌颂土家人渔猎耕耘的;有歌颂男女情爱、婚姻、家庭的;有歌颂亡人生平业绩的;有歌颂本地风土人情的。

这种独特的丧葬仪式背后,蕴含着土家族深刻的生死观和文化内涵。土家族人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因此,他们以欢乐的歌舞来送别逝者,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土家族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撒尔嗬的舞蹈中,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悲伤和绝望,而是生命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它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土家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俗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先辈的智慧,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恩施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民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民俗文化传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恩施的摆手舞、撒尔嗬等民俗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舞表演,它们蕴含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民族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当土家儿女们在摆手堂前携手共舞时,他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更是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自豪,这种情感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恩施人民紧密相连,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不息。

民俗文化传承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恩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龙船调的优美旋律、女儿会的浪漫风情,都为现代文化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如今,许多文艺作品都融入了恩施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魅力。从音乐创作到舞蹈编排,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恩施民俗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恩施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文化教育机构应将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开设课程、举办活动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举办民俗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传承和弘扬恩施的民俗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摆手舞的节奏永远激昂,让龙船调的歌声永远悠扬,让撒尔嗬的舞步永远豪迈,让恩施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奔腾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