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五阳书院攻略

2025-02-23

一、引言:探寻五阳书院的魅力

在湖北恩施建始县的悠悠岁月长河中,五阳书院静静伫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不仅是湖北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书院,更是建始县城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走进五阳书院,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处木雕,都在轻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古老而迷人的氛围之中,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书院历史: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

(一)初建与变迁

五阳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 年),最初选址于县城北面的松树坪 ,彼时规模尚小,功能也并不完备,却宛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文化的火种,引领着新一代建始人的文化之路。仅仅两年后,即乾隆二十年(1755 年),时任建始知县邱岱敏锐地察觉到书院对于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将其移至县城北门文昌祠,并精心建造了斋房学舍 12 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正式落成。此后,五阳书院在文化教育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时光流转,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 年),文昌祠基址狭小的弊端愈发凸显,严重制约了书院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时任知县袁景晖毅然决定对书院进行大规模扩建。历经三年的精心筹备与施工,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一座焕然一新的五阳书院展现在世人面前。此次扩建新增了讲堂、连珠堂、射圃、东、西号房、储屋、斋房等共 40 余间建筑,使其规模得以大幅扩充,功能也更加完善,成为了当时建始地区名副其实的文化教育中心。讲堂梁上清晰地留存着 “皇清道光辛丑岁嘉平月夏知建始县事袁景晖领修” 的墨迹,连珠堂北屋梁上也有 “特授湖北施南府知建始县事督率士民黄中礼等建修,龙飞道光贰拾叁年(1843)岁次癸卯姑洗月谷旦立” 的字样,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光绪十七年(1891 年),建始县正堂兼学署姚启署再次对书院进行捐修扩建,将东、西号屋扩建为号舍,为更多学子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在西号舍梁上,“特授建始县正堂兼学署姚启署领修,光绪十七年(1891),首士黄兆松、罗垂勋、何先河、熊宏开同立” 的墨迹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这也是五阳书院在清末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维修与扩建,为其发展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措犹如一场风暴,对全国的书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五阳书院也未能幸免,教学活动受到极大影响,不久便无奈停办。尽管如此,五阳书院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仍作为县学署机构继续存在,并开展了一些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顽强地延续着文化的脉络。1928 年,建始县衙不幸被烧毁,无奈之下,县衙迁至五阳书院,曾经充满书声琅琅的讲堂,也因此变成了威严的大堂,角色的转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五阳书院成为了建始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承载起了新的使命。直到 1984 年后,政府机关陆续搬出,书院才一度闲置下来。在那段岁月里,五阳书院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守望,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那份文化的传承。直到 2007 年,建始县人民政府将其划给建始县文物部门管理使用,这座古老的书院才迎来了新的生机。在省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 年 10 月,五阳书院启动了全面维修工程,严格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缮每一处建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5 年 11 月 30 日,维修工程顺利竣工,如今的五阳书院较完整地呈现了清末的建筑风貌,除射圃不存外,讲堂、书房、亭阁、天井及东西号舍等布局如初,仿佛穿越时空,将往昔的辉煌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在五阳书院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诸多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书院的发展历程,也为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政治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清同治至宣统年间,五阳书院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建始科甲出身人员众多,计有秀才 77 人,举人 21 人,清末赴欧美、日本留学的也有 10 余人 。他们在书院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而后凭借所学,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朱和中便是从五阳书院走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字子英,原名大顺,建始花坪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代的他在五阳书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5 岁时参加府试便一举夺魁,随后入选湖北武备学堂深造。当时,清廷腐败,列强侵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朱和中怀着 “忧社稷之将倾,立报国之宏愿” 的崇高理想,与吕大森、张荣楣等志同道合之士组建了乐群印刷社,通过活字翻印进步书籍,大力宣传反清思想,积极传播革命火种。1903 年,他远赴欧洲留学,先后入德国陆军步兵学校和柏林兵工大学学习,在艰苦的学习过程中,他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精通英、德、俄等多种文字。1904 年,孙中山先生由美赴英,资用困乏,朱和中得知后,毫不犹豫地筹集 1200 马克电汇接济,展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同年 12 月,孙中山先生前往北京,朱和中以留德学生代表的身份赶至布鲁塞尔迎接,并向孙中山先生陈述 “更换新军士兵头脑,开通士子知识至为重要” 的想法,提议组织 “比京结盟”,为革命事业出谋划策。在孙中山先生提出宣誓时,面对众人的异议,朱和中慨然陈言:“我辈既决心革命,一切皆可牺牲。何怕宣誓?” 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令人钦佩。此后,他回柏林联合同学筹组 “柏林同盟”,积极发展革命力量。1911 年,武昌首义爆发,朱和中积极响应,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成功阻运清政府在德所购之军火,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参谋部第二局局长、广东军委会厅长、广东兵工厂厂长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朱和中悲痛万分,参与治丧活动,并负责国外唁电翻译工作,他所作的挽联 “匹夫而跻帝王之尊,偏薄帝王而不为,倡平等,争自由,殚毕生精力,为国为民,直使尧禅舜让都成刍狗;一身而系天下之望,竟弃天下而长逝,先觉亡,导师失,合举世群伦,如怨如慕,遂今欧风美雨尽化啼鹃”,深切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吕大森同样出身于五阳书院,他字愧庭,号怀天,建始猫坪人,是中国民主革命家。1897 年,他考中秀才,同年进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在求学过程中,逐渐倾向革命。他与宋教仁、胡瑛等人在湖北武昌创建科学实习所,积极策划响应长沙起义,虽起义最终失败,但他并未气馁,回到施南成立天锡会,后又返回建始组织起义。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积极策动施南管带反正,为推翻封建统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13 年,他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不幸被捕入狱,直到袁世凯病死才重获自由。吕大森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这些从五阳书院走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影响了书院的发展方向,更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五阳书院的骄傲,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三、书院特色:古建筑与文化内涵的交融

(一)建筑风格

踏入五阳书院,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百年之前的文化圣地。书院坐北朝南,布局严谨规整,以讲堂大门、甬道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东、西号舍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平衡、和谐的美学观念,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中间的甬道由石板铺就,历经岁月的打磨,石板表面光滑而富有质感,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书院的房屋采用穿斗抬梁式梁架结构,这种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木构架形式,它将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结构的优点相结合,既节省木材,又能使建筑更加稳固。单檐歇山的屋顶形式,线条优美流畅,微微翘起的屋檐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青灰布瓦覆盖在屋顶上,与雪白的外墙相互映衬,再加上周围茂密的绿色植被环绕,整个书院显得古朴典雅、清新雅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走进书院内部,内墙采用木质结构,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木质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寓意吉祥如意的云纹、象征富贵的牡丹纹、代表长寿的松柏纹等,这些雕刻工艺精湛,线条细腻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漫步在书院的天井中,抬头仰望,天空被四周的建筑围成一方小小的天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地面由青石板铺成,历经风雨的侵蚀,石板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置身于此,仿佛能听到当年莘莘学子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文化陈列

五阳书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瑰宝,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其历史文化陈列分为四个部分,展厅面积达 1200 平方米,以 “儒家中式文化元素” 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和多样的展示手段,全面展示了书院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为书院历史,详细讲述了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五阳书院的历史沿革、历史记载、办学方式、经费来源、建筑特色和建筑变革。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书院从诞生到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展示的文献资料、图片和实物,仿佛能看到书院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变迁,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部分是古代科举文化,利用书院的八间号房,生动地模拟了古代学子科举考试需经历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走进这些号房,仿佛能看到当年学子们在狭小的空间内奋笔疾书的场景。考棚的复原更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科举考试的紧张与严肃。同时,展厅内还展示了科举考试的相关文物,如试卷、准考证、考官的批语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游客对科举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展示了建始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晚清至今,建始教育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教育资料、照片和实物,如教材、教案、毕业证书等,生动地展现了建始教育的发展脉络,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聚焦于五阳书院文化,深入讲述了书院的教育方式、教育制度、管理制度、书院精神、藏书以及讲师课文等内容。展示了五阳书院作为建始学府,为当地培养出一大批能人志士的历史作用,以及它作为从古代书院向现代学堂过渡的历史变迁。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书院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领略到古代教育的智慧与魅力。

(三)珍贵古籍与文物

五阳书院还收藏了丰富的古籍和文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书院现藏有古籍 545 部套,共计 2156 册,其中 13 部于 2015 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珍贵古籍。这些古籍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儒家经典、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它们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些珍贵古籍中,有的版本稀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有的古籍上留有前人的批注和题跋,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学术观点和阅读感悟,为后人研究古代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古籍的纸张虽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除了古籍,书院还收藏了许多与书院历史和文化相关的文物,如书院的碑刻、匾额、楹联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书院历史的见证。碑刻上记载了书院的修建、扩建、改建等重要历史事件,为研究书院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文字依据。匾额和楹联则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了书院的办学理念、教育宗旨和对学子的期望,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些珍贵的古籍与文物,是五阳书院的无价之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研究,让人们在欣赏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四、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与独特的环境

五阳书院位于建始县业州镇奎星楼路县人民政府大院内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它处于建始县城的核心区域,周边配套设施完善,无论是住宿、餐饮还是购物都极为方便。

书院周边环境优美,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附近有一些休闲广场和公园,为游客提供了散步、休憩的好去处。漫步在书院周边的街道上,还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品尝到各种地道的美食。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到达建始县后,可以选择多种交通方式前往五阳书院。如果是乘坐火车抵达建始火车站,可以乘坐 3 路公交到团结路北站下车,然后步行前往书院,沿途可以欣赏县城的街景,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是从建始长途汽车站出发,则可以乘坐 2 路公交至实验小学站下,再步行一小段距离即可到达。若是自驾前来,书院东侧老政府大院设有标准停车位 72 个的停车场 ,方便游客停车。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五阳书院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五、适合人群:不同年龄,共同的文化盛宴

(一)学生群体

五阳书院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是一座生动的历史文化课堂。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教育的氛围,了解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参观科举文化展示区,学生们能深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从童试到殿试的各个阶段,以及科举考试对古代学子命运的重大影响。这种实地的学习体验,比单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加直观、深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文化知识的探索欲望。

书院丰富的古籍和文物,也为学生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资源。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了解古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而且,书院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们讲解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们有机会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历史文化爱好者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五阳书院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宝藏之地。书院悠久的历史,从初建到历经多次扩建、变迁,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古代教育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爱好者们可以深入研究书院的建筑风格,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内涵。

书院内的文化陈列更是满足了历史文化爱好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欣赏需求。从书院历史到古代科举文化,从建始教育的发展历程到五阳书院文化,每一个部分都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爱好者们可以仔细研读古籍,分析碑刻上的文字,研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此外,书院周边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也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他们可以在周边的街道、建筑中探寻历史的痕迹,感受建始县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亲子家庭

五阳书院是亲子家庭共同学习、增进感情的绝佳场所。在这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古代的教育和文化,共同学习知识,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参观科举文化展示区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科举制度的利弊,引导孩子思考古代学子的学习精神和奋斗历程,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书院内的古建筑和精美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元素,为亲子家庭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引导孩子观察细节,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书院举办的一些亲子互动活动,如书法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创造美好的家庭回忆。在五阳书院,亲子家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强亲子关系,度过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六、游玩注意事项:文明参观,保护文物

(一)开放时间与门票信息

五阳书院的开放时间为 8:00 - 17:00 ,游客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尽情参观,感受书院的文化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五阳书院目前免费对公众开放,无需购买门票,这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历史文化、接受文化熏陶的绝佳机会。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轻松踏入这座文化殿堂,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二)参观礼仪

在参观五阳书院时,保持安静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书院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场所,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韵味,聆听古人的智慧。游客应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避免在参观过程中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

同时,要做到不触摸展品。书院内的文物和古籍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触摸展品可能会对其造成损坏,影响文物的保存和研究。游客应保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用眼睛去欣赏,用心灵去感受。

此外,不随意丢弃垃圾也是文明参观的重要体现。游客应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保持书院环境的整洁和卫生。爱护书院的一草一木,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共同维护书院优美的自然环境。

(三)文物保护

保护书院的古建筑和文物是每一位游客的责任和义务。古建筑是历史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要注意不损坏古建筑的结构和外观,不随意刻画、涂抹墙壁和门窗。

对于书院内的文物,如碑刻、匾额、楹联等,游客应倍加珍惜。不攀爬、不破坏文物,遵守参观规定,不擅自进入文物保护区域。如果发现文物有损坏或安全隐患,应及时告知工作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拍摄文物时,要遵守相关规定,不使用闪光灯,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闪光灯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能会使文物表面的颜色和材质发生变化,加速文物的老化和损坏。

保护五阳书院的古建筑和文物,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为保护五阳书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座古老的书院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光彩。

七、结语:五阳书院的永恒魅力

五阳书院,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文化殿堂,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又似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文化的韵律。它不仅是建始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书院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古代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感受到了先辈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那些从书院走出的杰出人物,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书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文化陈列丰富,古籍文物珍贵,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里,学生可以汲取知识的养分,历史文化爱好者可以探寻历史的奥秘,亲子家庭可以共享温馨的时光。它是一个汇聚知识、传承文化、增进情感的地方,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然而,五阳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过去,更在于它的未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五阳书院,亲身感受它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我们离开五阳书院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将五阳书院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共同守护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