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建始县简介

2024-12-27

一、引言

在湖北的西南边陲,有一颗隐匿于武陵山腹地的璀璨明珠 —— 建始县。这里山水相依,人文荟萃,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自然的馈赠。从古老神秘的历史渊源,到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从独具风味的特色美食,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建始县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人文画卷,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它的无尽奥秘。

二、历史溯源:建始之名的由来

建始县,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土地,其县名的由来却如同一团迷雾,笼罩在岁月的长河之上,引得无数后人探寻。虽历经悠悠千载,可关于 “建始” 之名确切起源的详细记载,却如凤毛麟角般难觅踪迹。如今,流传较广的几种说法,在严谨的考证之下,皆露出了破绽。

(一)建县伊始说存疑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建始县名取自 “建县伊始” 之意。此说看似顺理成章,明郭子章撰《郡县释名》中提及:建始县 “以其为汉巫县地,属建平郡,而始建邑也”,1994 年版《建始县志》亦载:“寓建县伊始,新政祥和之意命名‘建始’”,且称 1983 年某大学历史系学报首次点明该涵义。然而,若深入探究历史细节,便会发现此说难以立足。据史料考证,三国时期,魏荆州和吴广州均设有名为 “建始” 的县。彼时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区划变动不居,为避免混淆,西晋初建之时,朝廷特意将魏荆州和吴广州的 “建始” 分别更名为 “微阳” 和 “安始”。由此可见,“建始” 之名并非此地所独创,“建县伊始” 的说法大概率是后人望文生义,缺乏坚实的历史依据。

(二)建始溪说之误判

另有一说,建始县因 “建始溪” 而得名。柯昌泗署检的《今县释名》记载:建始县 “晋置,有建始溪”。但现实却给这一说法泼了冷水,今建始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无论古今,都寻觅不到 “建始溪(水)” 的丝毫踪影。在建始城区,有一条河流,史称大河,至清代改名为广东润河,沿用至今。显然,“建始水(溪)” 为建始县名来源的论断,是因未详考地理而造成的误判。

(三)皇帝年号说不成立

还有部分人猜测,建始县名与皇帝年号有关。历史上,确有六位皇帝曾以 “建始” 作为年号,如西汉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公元前 32 年到公元前 28 年 2 月)、西汉末年赤眉军首领刘盆子的年号(公元 25 年 6 月至 27 年闰正月,又写作建始)、西晋赵王司马伦篡位晋惠帝司马衷后的年号(公元 301 年正月至同年 4 月)、东晋晋安帝时期桓玄篡立的年号(公元 403 年 12 月至 404 年 5 月,初作建始,后改大亨、永始)、十六国后燕君主慕容详的年号(公元 397 年 5 月至公元 397 年 7 月)以及慕容熙的年号(407 年正月至 407 年七月)。但细细推算,今建始县始建于晋初 269 年,在此之前,已有不同地理位置的 “建始县” 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差,足以推翻县名源于皇帝年号的臆想,二者同名,恐只是历史的巧合。

(四)合理推测与猜想

既然上述常见说法皆难成立,那么建始县名究竟从何而来?在缺乏确凿史料的当下,我们只能从文化、寓意等角度大胆推测。建始之地,自古便是巴楚文化交融之所,巴人崇巫信鬼,楚人浪漫多情,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建始” 二字,或许蕴含着古人对这片土地开启新篇、始建根基的美好祈愿。又或许,在久远的历史深处,某位先贤或部族首领,依据当地的山川形势、人文风貌,赋予此地这一寓意深远之名,寄望它如新生朝阳,蓬勃发展。虽无实据,却也为这一古老县名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色彩,引得后人不断遐想、探索。

三、人口风貌:人文荟萃之地

(一)人口概况

截止 2023 年末,建始县户籍人口达 49.81 万人,总户数 16.92 万户,其中男性 25.78 万人,女性 24.02 万人。这片土地犹如一个民族的大熔炉,汇聚着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儿女,各民族相互交融、和谐共生。县域下辖 7 个镇、3 个乡,40 个社区、139 个行政村,1839 个村(居)民小组,人们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在不同的地域绽放着各自的生活色彩。从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到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都有建始人的足迹,他们或是世代务农,守望着脚下的土地,传承古老的农耕技艺;或是投身新兴产业,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家乡发展的希望之花,共同勾勒出建始县蓬勃的生活图景。

(二)民族风情

在众多民族中,土家族和苗族的风情如璀璨星辰,尤为耀眼。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场与天地、祖先对话的盛大仪式。舞者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饰,绣满精美图案的裙摆随风飘动,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他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或进或退,或转或旋,手中的彩带如灵动的蛟龙,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那动作,既有对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模仿,也有对神灵庇佑、族群繁衍的虔诚祈愿,雄浑壮阔的气势尽显土家儿女的豪迈与热情。

苗族同胞则用他们的能歌善舞,编织着如梦如幻的生活诗篇。苗族的 “四月八”,是纪念英雄的盛大庆典,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银饰叮当作响,宛如山间灵动的清泉。他们相聚在山坡旷野,对歌传情,歌声悠扬婉转,或倾诉爱慕,或赞美生活,歌词里藏着古老的传说、先辈的智慧。芦笙悠悠,舞者们以轻盈的身姿、灵动的脚步,跳出苗族历史的沧桑与今日的欢畅,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是苗族文化的深情诉说,让人沉醉其中,感受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与浪漫。

四、旅游探秘: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一)野三峡景区:山水画卷

野三峡景区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璀璨明珠,以其未经雕琢的原始风貌、丰富多样的景观层次,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这里山水相依,峡谷幽深,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的一幅水墨丹青。

清江大峡谷,作为野三峡景区的核心精华,恰似一条蜿蜒在大地之上的碧绿丝带。河水澄澈如镜,倒映着两岸奇峰罗列的壮丽景致,船行其间,仿若人在画中游。峡谷两岸,峭壁千仞,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屏风横亘眼前,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或雄浑、或秀丽的万千姿态。沿途瀑布飞泻,如银河落九天,水花飞溅处,彩虹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黄鹤峰林峡谷,则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座岩溶地貌奇观博物馆。群峰耸峙,形态各异,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似黄鹤展翅,有的仿若情侣依偎,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漫步在峡谷间的栈道上,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一线蓝天,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

蝴蝶岩,恰似一颗镶嵌在清江之畔的璀璨宝石。巨大的岩石宛如一只即将展翅高飞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岩下江水悠悠,波光粼粼,周围植被繁茂,繁花似锦,蝴蝶翩跹起舞,仿佛人间仙境。登上蝴蝶岩顶,极目远眺,野三峡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山川河流、村落田园交织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让人陶醉其中,忘却尘世纷扰。

(二)地心谷:地质奇观

地心谷,那是一处能让时光凝固、心灵震撼的神秘之地。踏入景区,仿若瞬间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由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奇幻世界。峡谷幽深狭长,两侧峭壁森严,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尘世的喧嚣远远阻隔在外。

沿着蜿蜒曲折的栈道前行,脚下是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溪水撞击着岩石,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奏出一曲曲悦耳的乐章。抬头仰望,天空被两岸的峭壁切割成一条窄窄的缝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若天堂之光,为峡谷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沿途的岩石,在岁月与流水的共同雕琢下,呈现出千奇百怪的模样。有的形似猛兽,张牙舞爪,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秘的领地;有的仿若仙女,衣袂飘飘,欲乘风而去;还有的宛如天书,记录着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变迁。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去解读。

地心谷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它能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与生命的顽强不息。在这里,人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疲惫,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一方净土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找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

(三)朝阳观:古韵悠悠

朝阳观,这座承载着历史与信仰的古刹,静静矗立在凤冠山上,俯瞰着建始县城的沧海桑田。它始建于明代中叶,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朝代的更迭,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重。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由佛祖殿、祖师殿、观音殿等多座殿堂组成。殿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走进殿内,香烟袅袅,佛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观内天池寺,历史悠久,寺外天池明镜,湖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仿若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天地万物尽收其中。石通洞,更是朝阳观的一大奇观,洞内宽敞开阔,洞顶涓涓细流,滴落在洞底的岩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若天籁之音。洞内石壁上,留存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诗赋,黄庭坚、朱胜非等名人的墨宝,为这座山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朝阳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更是文化传承的瑰宝。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宗教的神秘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心灵在古韵中得到滋养与升华。

(四)红色旅游区:铭记历史

店子坪红色旅游区,作为建始县的一张红色名片,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见证了先辈们为了理想与信仰,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英勇壮举。这里,是红色精神的摇篮,是传承革命火种的圣地。

走进店子坪,那条蜿蜒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 “愚公之路”,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震撼着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灵。曾经,这里交通闭塞,村民们生活困苦不堪,但他们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村支书王光国的带领下,以 “愚公移山” 的精神,肩挑手扛,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这条路上,洒满了村民们的汗水与鲜血,凝聚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今,红色旅游区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景点与体验项目。红色文化展览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与照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再现了店子坪村的发展历程与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汲取奋进的力量。

“重走古盐道” 项目,则让游客亲身踏上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艰辛之路,体验当年的艰难险阻。沿着崎岖的小道前行,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与历史重叠,让人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此外,还有 “农耕文化体验”“红色故事讲解员” 等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店子坪红色旅游区,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它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五、舌尖上的建始:美食的诱惑

(一)豆皮:传统早餐首选

豆皮,这道在建始传承了近 40 年的传统小吃,承载着无数建始人的早餐记忆。清晨,街头巷尾的早餐摊位上,热气腾腾的豆皮散发着诱人的米香,开启人们美好的一天。它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选用优质的大米与糯米,按特定比例混合后,浸泡至水分充分渗透。随后,用传统石磨将其研磨成细腻、稠稀适中的米浆,这一步,人力与石磨的完美配合至关重要,力度与节奏的掌控,决定着米浆的质感。

烙制豆皮更是一门艺术,以猪油轻刷热锅,待油温恰到好处时,将米浆缓缓倒入,熟练地晃动锅子,使米浆均匀铺开,形成薄而不破的圆形豆皮。短短几分钟,豆皮在热力的作用下悄然成型,色泽金黄透亮,香气四溢。刚出锅的豆皮,口感软糯,米香浓郁,既可直接品尝这原汁原味的纯粹,感受粮食最本真的香甜;也可搭配上鲜美的腊肉、爽口的蔬菜,卷入其中,一口咬下,多种食材的风味在舌尖碰撞,层次丰富,令人满足。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老人,一份豆皮,配上一杯热豆浆,就是最地道的建始早餐模样,暖胃又暖心。

(二)碱水面:劲道十足

碱水面在建始的饮食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制作碱水面,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碱的用量,面粉中加入适量的碱,既能有效去除面团的酸味,又能使其在蒸煮过程中变得更为膨大、洁白、松软。揉好的面团,经过反复的揉搓、醒发,充分激发面筋的韧性。

制成的面条粗细均匀,根根分明。下锅煮熟后,捞入碗中,加入精心调制的臊子,或是鲜美的肉酱,或是香浓的排骨,再浇上一勺醇厚的骨汤,撒上葱花、香菜等佐料。碱水面入口爽滑劲道,带着淡淡的碱香,与臊子、汤汁完美融合,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在寒冷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碱水面下肚,全身的寒意瞬间消散,只留下满满的幸福感。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寻常人家,碱水面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建始人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

(三)建始大饼:街头美味

作为 “恩施州十大特色小吃” 之一的建始大饼,以其独特的风味与便捷的食用方式,风靡街边、旅游景点及高档宾馆,深受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却饱含匠心。先将水油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包入精心调制的麻辣味肉馅,那肉馅,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剁成细腻的肉末,加入花椒、辣椒、葱姜蒜等调料,去腥增香,麻辣过瘾。

包好馅的面团,被擀制成椭圆形小饼,刷上一层店家秘制的酱油,这酱油,咸香浓郁,为大饼增色不少。再均匀地撒上一层白芝麻,放入预热到 250℃的烤箱里,短短 3 分钟,大饼便在高温的催化下,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刚出炉的建始大饼,香气扑鼻,咬上一口,外皮酥脆掉渣,内里柔软多层,肉馅的麻辣鲜香瞬间在口腔中散开,令人欲罢不能。无论是赶路途中,还是游玩间隙,买上一个建始大饼,边走边吃,既能饱腹,又能品味建始的独特风味,实乃舌尖上的一大享受。

(四)炕洋芋:地道风味

“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在湖北西部的建始,洋芋(土豆)可是备受青睐的食材,而炕洋芋更是当地一绝。“炕” 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介于煎与炸之间,用少量食用油,将洋芋的美味发挥到极致。选用高山上出产的洋芋,个头小巧均匀,淀粉含量高,口感绵糯。先将洋芋洗净,放入锅中煮熟,煮至七八成熟,筷子能轻松插入即可,捞出沥干水分。

热锅凉油,放入洋芋,小火慢炕,期间不时用锅铲翻动,让洋芋受热均匀。随着温度的升高,洋芋的表皮逐渐变得金黄酥脆,轻轻一压,内里绵软。炕好的洋芋,根据个人口味,撒上盐、蒜末、辣椒粉、孜然粉等调料,喜欢吃醋的,再来上一点香醋,搅拌均匀。一口下去,洋芋外酥里嫩,香辣酥脆,那独特的口感,伴随着浓浓的土豆香,瞬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成为建始人心中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也是外地游客到访必尝的特色美食。

六、结语

建始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从神秘莫测的历史起源,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从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到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品味。无论是追寻古老文明的足迹,还是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无论是体验别样的民俗文化,还是满足味蕾的享受,建始县都能给予你一场难忘的旅行。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你来翻阅;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勾勒出精彩,盼望着你来欣赏。踏上建始这片土地,开启一场与历史、自然、美食的浪漫邂逅,让心灵在这片山水人文间找到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