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恩施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85号
2024-12-27
在湖北的西南边陲,有一座宛如明珠般璀璨的城市 —— 利川。它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素有湖北省 “西大门”“重庆后花园” 之称,更是鄂渝边界的交通枢纽。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特的地貌。利川市境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仿佛是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精心雕琢而成。境内河流纵横,主要包括清江水系、乌江水系和长江上游下段水系三大水系,这些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赋予了它灵动的生命力。
利川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气候随海拔高度不同差异明显,呈现典型的山地气候。也正因如此,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气温 22℃,能同时接纳数十万人避暑,是地球上最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也成了周边城市人们逃离酷暑的理想之地。
利川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流传着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此地古为暗利砦,故而得名;二说清江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交错分布于两岸,形成了一片有利之川;三说这里作为军事要地,是通州(四川)的要道,倚为军事屏障,有利于川,故取名利川。
回顾历史,利川古为廪君地,周朝时隶属巴国,秦朝则归属黔中郡。元明及清朝前期,朝廷在此设立土司政权,这片土地处于土司的统治之下。直至清雍正十三年,这里发生了重大变革 —— 改土归流,次年正式设置利川县,至此,土司制度画上句号。此后,利川历经岁月变迁,1986 年撤县设市,成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座重要城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利川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古代巴人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凭借着清江流域的肥沃土地,创造出独特的巴文化,其神秘的巴人习俗、古朴的歌舞艺术,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在此展开过激烈角逐,这里的山川地势成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岁月流转,明清时期的土司统治又给利川留下了独特的建筑与民俗风情,那些古老的土司城堡、传统的祭祀仪式,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历史的足迹。
截至 2023 年末,利川市户籍总人口为 91.19 万人,常住人口 71.56 万人。这片土地长期属于少数民族集居区,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境内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等 29 个民族,少数民族总计 472770 人,占全市常住人口 62.98%。
利川古称 “蛮獠杂处”“蛮夷杂处” 或 “苗蛮杂处” 之地,从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后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县和土司制度。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境内所存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等 5 土司全部改土归流,次年置利川县,这一变革使得当地的民族构成发生变化,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逐渐形成。
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大歌等民族艺术在这里绽放光彩;土家吊脚楼、苗族服饰、侗族风雨桥等特色建筑与民俗风情更是随处可见,成为利川独特的人文景观。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丰富多彩,土家族的牛王节、苗族的花山节、侗族的侗年等,每逢佳节,各族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展现出民族团结的欢乐祥和氛围。
腾龙洞,宛如一座隐匿在地下的神秘宫殿,是大自然耗费数百万年精心雕琢的杰作。它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区近郊,距城仅 6.8 公里,交通便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腾龙洞的规模堪称世界之最,洞穴群上下五层错落分布,已探明的洞穴总长度达到惊人的 59.8 千米,总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米,如此宏大的地下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尽的奇幻世界。洞内景观丰富多样,目不暇接。水洞、旱洞、鲤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组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景观单元,每一处都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步入洞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震撼人心的卧龙吞江景观。清江之水奔腾而来,汹涌地涌入水洞,涛声震天,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巨大的水流在洞口形成一道白色的水帘,阳光透过水雾折射出绚丽的彩虹,如梦如幻。沿着洞径前行,各种奇特的钟乳石琳琅满目。有的如利剑高悬,直插洞顶;有的似繁花绽放,娇艳欲滴;还有的仿若仙人指路,形态逼真。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钟乳石或晶莹剔透,或色彩斑斓,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洞中的地下瀑布更是一大奇观,水花飞溅,如银河落九天,瀑布轰鸣声在洞内久久回荡,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鱼木寨,这座隐匿于深山之中的土家古堡,宛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它位于利川市谋道镇,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仅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路与外界相通,仿若世外桃源。
鱼木寨占地 6 平方公里,古寨保存完好,寨墙、古栈道、雄关、古墓、民宅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寨门高峻巍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坚固无比,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防御故事。登上寨墙,俯瞰四周,山间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云海翻腾,让人陶醉。古栈道蜿蜒曲折,沿着悬崖峭壁修筑,行走其上,脚下是万丈深渊,令人胆战心惊,却也能深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寨内的古墓石雕更是精美绝伦,堪称艺术瑰宝。这些古墓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墓碑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每一幅雕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当时土家工匠的高超技艺。漫步在寨中,还能看到传统的土家民宅,木楼青瓦,飞檐翘角,屋内陈设简单而古朴,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岁月。
在利川谋道镇,有一位 “植物界的巨人” 静静矗立,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水杉王。这棵古老的水杉树,树高 35 米,胸径达 2.5 米,冠幅 22 米,树龄超过 600 年,是世界上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母树,被尊称为 “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
水杉王的发现,堪称植物学界的一段传奇。上世纪四十年代,植物学家们在利川进行考察时,意外发现了这棵珍稀的水杉树,此前,水杉被认为早已灭绝,它的出现震惊了世界。此后,水杉王便备受瞩目,成为研究植物进化的重要标本。如今,它依然枝繁叶茂,树干挺拔,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守护着这片土地。
来到水杉王所在地,只见它屹立在一片开阔之地,周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它的身旁,设有专门的保护设施与介绍牌,让游客能深入了解水杉王的珍贵价值与传奇故事。周边还种植了许多水杉幼苗,它们生机勃勃,茁壮成长,仿佛是水杉王的子嗣,延续着这一物种的生命传奇。
大水井,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是一座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古建筑群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李盖五宅院等三部分组成。李氏宗祠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庄重与威严。宗祠大门上的木雕工艺精湛,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活灵活现,寓意深刻。走进宗祠,庭院深深,石板铺地,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李氏庄园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中式的庭院布局、木质结构,又有西式的拱门、回廊设计,别具一格。庄园内房间众多,功能齐全,从起居之所到议事大厅,一应俱全,展现出昔日家族的繁荣昌盛。
大水井的背后,还有着一段段家族兴衰的故事。李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历经风雨,他们凭借着智慧与勤劳,建造起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却也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诸多波折。如今,这些建筑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漫步在大水井古建筑群中,仿佛能看到昔日家族聚会、祭祀的热闹场景,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齐岳山,有 “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 之美誉,宛如一条绿色的巨龙横卧在利川大地,是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这里地势高峻,草场广袤无垠,绿意盎然。登上齐岳山,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清风拂面,带来阵阵花草的芬芳,让人心情舒畅。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峦上,绿草如茵,牛羊成群,悠然自得地吃草、漫步,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徐徐展开。
齐岳山还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骑马驰骋,感受风在耳边呼啸而过,体验草原奔放的豪情;射箭场里,拉弓搭箭,瞄准目标,释放心中的压力;滑草项目更是刺激有趣,从草坡上飞速滑下,心跳加速,欢呼与笑声回荡在山间。玩累了,品尝一顿美味的烤全羊,鲜嫩的羊肉在炭火的烤制下滋滋冒油,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为美好的齐岳山之旅增添一抹浓郁的风味。
利川莼菜,这一被誉为 “世界珍奇”“中国一绝” 的水生蔬菜,是利川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利川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其境内的高山悬圃,四周山峦环绕,中部平坦,海拔适宜,为莼菜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利川莼菜以幼嫩茎梢和水中的初生卷叶为食用部分,状如鱼髓蟹脂,食之柔滑脆嫩,其独特的口感堪称一绝。每 100 克鲜莼菜,含蛋白质 745 毫克,并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胶质,以及氨基酸等,长期食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国外研究表明,莼菜叶背分泌的一种类似琼脂的黏液,含大量的多糖,能显著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加强免疫功效,达到防治癌症的目的,故而莼菜又被称为 “人类的免疫促进剂”。
在利川,莼菜的吃法多样,其中酸水凉拌莼菜是最为传统的吃法。将新鲜采摘的莼菜在开水里快速烫一遍,既能除去涩味,又能保持色泽碧绿。随后,加入盐、醋、葱、蒜等佐料,再舀上一勺农村泡酸菜的酸水拌匀。入口,莼菜那细嫩的柔软感与清香的酸水味交织在一起,爽滑开胃,让人欲罢不能。还有莼菜腊肉羹,把腊肉切成细丝,煲汤后放入莼菜,红色的肉丝与细嫩的莼菜相间,尝上一口,莼菜柔滑而富有弹性,腊肉丝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鲜香无比,回味悠长。
利川南坪,这片有着 “鱼米之乡” 美誉的土地,纵横交错的良田与星罗棋布的水面,为鳝鱼繁衍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孕育出了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名菜 —— 南坪鳝鱼。
南坪鳝鱼的美味,首先源自田间天然长成的鳝鱼,其肉质细嫩、味美刺少,在小暑前后最为肥美,民间素有 “小暑黄鳝赛人参” 之说。制作时,将新鲜宰杀的鳝鱼切段,码盐腌制后洗净备用。起锅烧油,放入切成片的土家腊五花肉,热油瞬间释放出腊肉独有的醇厚风味。接着,把老姜、大蒜爆香,加入鳝段大火爆炒,佐以生抽、料酒调味后,转小火慢炖 3 至 5 分钟,让汤汁与鳝鱼充分交融。此时,南坪鳝鱼的灵魂搭档 —— 紫苏、野芹菜登场,它们不仅为鳝鱼去腥,还带入了独特的香气,使鳝鱼增添了几分野趣野香。一道营养丰富、别具风味的南坪鳝鱼便烹饪完成。食客们将鳝鱼吃完后,把清汤面加入浓郁的鳝鱼汤汁中,碳水与鲜香碰撞,一场味觉盛宴完美收场。
土家吊浆汤圆,这道承载着利川土家族人深厚情感与传统习俗的美食,犹如一颗散发着温暖光芒的明珠,每逢佳节,尤其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制作土家吊浆汤圆,需选用优质糯米,提前一天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糯米吸饱水分变得软糯后,用石磨慢慢磨成细腻的米浆。这一步至关重要,石磨的研磨能最大程度保留糯米的原始香气与细腻口感,米浆缓缓流淌,仿佛流淌着的是岁月的温柔与生活的甜蜜。随后,把米浆装入布袋,吊起沥干水分,经过一夜的沉淀,米浆变得紧实而富有韧性,这便是 “吊浆” 之名的由来。次日,将吊浆取出,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红糖,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细腻,散发着清甜的气息。接着,揪下一小团面团,搓成圆滚滚的汤圆,汤圆大小均匀,如同一个个可爱的白玉团子。
煮汤圆时,锅中烧开水,轻轻放入汤圆,汤圆在水中翻滚,逐渐浮起,待煮至汤圆膨胀,变得更加软糯,便可捞出。盛在碗中,热气腾腾,咬上一口,软糯的汤圆皮带着淡淡的米香,瞬间在齿间化开,甜蜜的馅料流淌而出,甜润的滋味瞬间弥漫整个口腔,满满的幸福感涌上心头,那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喜悦,更是土家传统美食文化的代代传承。
利川,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既有大自然馈赠的绝美风光,又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历史;既有多民族融合的独特风情,又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它宛如一颗深藏在鄂渝交界处的宝藏,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探寻。
无论是渴望远离喧嚣、寻觅清凉避暑之地的你,还是钟情于探秘自然奇观、追溯历史渊源的你,亦或是追求舌尖上的享受、沉醉于民族文化魅力的你,利川都能一一满足。在这里,你可以漫步于腾龙洞的奇幻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登上齐岳山,畅享草原的广阔与豪迈;还可以走进鱼木寨、大水井,触摸历史的脉络,聆听往昔的故事。闲暇之余,品尝一口山野莼菜的清爽、南坪鳝鱼的鲜香,或是咬上软糯香甜的土家吊浆汤圆,让味蕾尽情绽放。
利川,以它的热情与包容,诚挚地欢迎每一位远方来客,相信一旦踏入这片土地,你定会被它深深吸引,流连忘返,开启一场难忘的寻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