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恩施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85号
2024-12-28
在湖北西南部的边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 鹤峰县。它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养在深闺人未识”,静静散发着小众而迷人的气质,等待着有缘人的探寻。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瞬间步入了一个被岁月遗忘的仙境。这里的山水未经尘世过多的雕琢,保持着最原始、最纯粹的模样。峡谷幽深,翠影摇曳,碧水澄澈如镜,每一处景致都似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丹青,透着空灵与清幽,让久居都市的心灵找到了栖息之所,沉醉在这方如梦的天地间,不舍离去。
鹤峰,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容米部落便在此落地生根,开启了鹤峰的人文篇章。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在山水的滋养下繁衍生息,创造出独特的部落文化,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最初的活力。
岁月悠悠,历史的车轮驶入土司统治时代。自元至大三年(1310 年)起,容美土司开始了长达 425 年的统治。期间,土司制度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展演变。元至正十年(1350 年),四川容米峒军民总管府设立,成为容美(今鹤峰境)设官之始;随后,又历经容美军民宣抚司、容美长官司、容美宣慰司等多次沿革,其下辖诸多正副长官司,势力范围逐渐稳固。容美土司田氏家族,凭借着智慧与谋略,在这片山水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 “王国”。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守护着一方安宁,还积极与外界交流,吸收汉文化精华。明清之际,以田氏诗派为代表的文人创作蓬勃兴起,连续六代九个土司王诗人著就《田氏一家言》,尽显土司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容美土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清政府推行 “改土归流” 政策,容美土司辖地分设为鹤峰州和长乐县(今五峰县),标志着土司统治时代的落幕。此后,鹤峰在不同历史时期历经建制变革,从鹤峰直隶厅到鹤峰县,每一次变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民国时期,鹤峰更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29 年,贺龙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鹤峰县城,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内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鹤峰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与卓越贡献,红色基因自此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截至 2023 年,鹤峰县户籍总人口达 210834 人,其中男性 109287 人,占比 51.8%,女性 101547 人,占比 48.2%,性别比为 107.6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4.03‰,人口死亡率为 7.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3.3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04.9 。年末常住人口 17.44 万人,城镇化率 43.40%,较上年提升 1.34 个百分点。
鹤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乐土,除土家族、苗族这两个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外,蒙古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也在此安居乐业。据 2020 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 174650 人,户籍人口(包含户口待定的人)216668 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38932 人,占比 22.2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35718 人,占比 77.70%,其中土家族 126026 人,占比 72.16%,苗族 4241 人,占比 2.43%。
居住在鹤峰的土家族,自称 “贝锦卡”,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的重要一支,田、覃、唐等姓氏最为常见。在漫长历史中,他们曾被称作 “武陵蛮”“澧中蛮” 等,直到明清时期,容美土司声名远扬。县城容美镇周边出土的 “虎妞錞于”、“编馨” 和巴氏剑等文物,印证了土家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
鹤峰苗族与周边地区苗族同根同源,石、龙、麻、杨、冯等姓氏居多,他们大多从五溪区迁徙而来。土司时期有部分迁入,清康熙雍正年间,因湘西黔东苗民起义遭镇压,大批苗民为避祸逃入麻燎千户所内,少部分进入容美土司辖地,“改土归流” 后又有苗民前来垦荒谋生。
鹤峰蒙古族以部姓为主,始祖部锡侯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 年)从溧州迁入,最初落脚清水汞,后迁至三家台之神仙茶园,主要聚居在中营镇的部分村组。他们是元镇南王将官后裔,本姓铁木真,明初隐居荆郡,至今仍沿袭传家暗语 “始祖忽必烈・波尔齐齐特”。
白族约 3000 多人聚居于此,主要姓氏为谷、王、钟,其先辈可追溯至蒙古宪宗三年(1253 年)被征募的 “寸白军”,成员多为白族人。寸白军解散后,谷、王、钟等人流落桑植繁衍。清康熙年间,白族后裔迁入麻燎千户所在地,“改土归流” 后该地划归鹤峰,抗战时期又有白族群众迁入定居。
多民族的融合汇聚,为鹤峰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民俗、艺术、饮食等诸多领域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共同绘就了鹤峰独特而迷人的人文景观。
当那澄澈如镜的碧水映入眼帘,两侧峭壁高耸入云,仿若刀削斧劈般险峻,一艘艘小船仿若悬浮其上,如梦似幻,屏山峡谷就这样毫无防备地撞进了世人的心间,被誉为 “中国仙本那”。峡谷全长 18 公里,形成于三叠纪时期,属典型的二高山喀斯特地貌,南北长近 20 公里,东西宽不到 5 公里,四周峭壁耸立,溪流环绕,峰峦与河谷底部高差 1000 米以上,造就了这罕见的峡谷和地缝风光。
行至峡谷深处,阳光透过狭窄的缝隙倾洒而下,光影斑驳,仿若将时光拉回了往昔。这里曾是容美土司的爵府所在地,土司文化底蕴深厚,出土过上千件历史文物。明清时代的两百多年间,容美土王连续六代九个诗人,人人有集,结集为《田氏一家言》,尽显土司文化的璀璨。康熙四十三年,清初著名文学家顾彩应邀游历容美,写下《容美记游》,见证了土汉交流、民族融合的佳话。如今,穿梭在古桃源探访区、土司爵府遗址区,仿佛还能看到土司时期的繁华盛景。而在红色足迹寻访瞻仰区,1930 年 2 月,贺龙将湘鄂边军医院设在屏山之上,这里成为红军在湘鄂边最大的医疗和军需补给基地,为这片山水增添了一抹热血的红色印记。
乘坐小船悠悠前行,峡谷间的清风拂面,水波荡漾,船下的水清澈见底,能一眼望穿十几米深处的石块与砂砾,让人仿若置身空灵澄澈的仙境,沉醉不知归路。
五龙山,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静卧在鹤峰县五里乡潼泉管理区嵋坪村境内,距县城约 40 公里。主峰海拔 888.8 米,恰似利剑直插云霄,仅有一条独路可通山顶,四周皆是悬崖峭壁,仿若与世隔绝。远观群山,连绵起伏,恰似巨龙蜿蜒蛰伏,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密不透风,各种珍稀动植物隐匿其中,充满了神秘的原始气息。
形态各异的五座巨型石柱,犹如五条巨龙紧紧环绕主峰,五龙山之名由此而来。这里山水相依,是大自然最精妙绝伦的杰作,险、奇、绝、秀、美集于一身,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观音坐莲、石门、龙寇一炷香等景点,个个鬼斧神工,让人啧啧称奇。每逢晴天,云海翻腾,仿若轻纱漫舞,笼罩群山,站在山巅观日,仿若置身仙境,如梦如幻;雨天时,山间云雾缭绕,天然喷泉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别具一番风味。
据文字记载,早在明朝时期,四川峨嵋山道人范一真便慧眼识珠,相中此地,亲率寺院禅师彭芝柏、文公道人鲁合庭在此选址修建寺院和庙宇,传承华夏佛教文化,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今,诸多文明古迹和遗址仍完整保留,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着五条飞龙盘踞此山的美丽传说,更为五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无数探险爱好者和寻幽访古之人纷至沓来。
董家河景区,恰似一颗隐匿在深山的明珠,位于鹤峰县燕子乡董家村,距县城 42 公里,平均海拔 1400 多米。这里因董家村而得名,源于宜昌市五峰县牛庄,河水蜿蜒流淌,几次潜入地下形成伏流,长达 20 多公里。景区拥有典型的坡立谷地貌,“九进九出” 的董家河坡立谷更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坡立谷,比南斯拉夫发现的六重坡立谷还多三重,仿若大地精心雕琢的盆景,藏着土家族的万千风情。
河水澄澈如碧,悠悠流淌在如诗如画的山水间,河畔树木葱茏,或扎根浅滩,或斜倚水岸,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仿若水下森林梦幻迷离。“三狮赶象”“九龟寻母” 等自然奇观栩栩如生,山间飞瀑如练,田园村舍错落有致,溶洞奇观神秘莫测,古树名木参天而立,庙宇遗址诉说着往昔,风雨桥横跨河面,宛如长虹卧波,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
清代诗人顾彩在《容美纪游》中称赞这一带为 “古桃源”,漫步其间,仿若穿越时空,误入世外桃源。土家妹子在河畔吊脚楼上凭栏绣花哼小曲,土家汉子在 “豌豆角” 船上娓娓讲述白虎的故事,山间山民歌婉转悠扬,不绝于耳,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土家风情,让人沉醉在这悠然的诗意之中,忘却尘世纷扰。
万全洞,又名土王城遗址,位于鹤峰县城东北 8 公里溇水北岸平山悬崖间,隔河与悬崖绝壁对峙,高出河面百余米,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曲折而下,真可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洞高约 20 米,宽 24 米,深 31 米,洞内宽敞开阔,可容纳千人。
昔时容美土司田舜年在此大兴土木,营建诸多建筑。洞口设有石门、石墙,洞内建有大士阁、魏博楼、就月轩、受日亭,城墙、石门、炮台、水井一应俱全,栈道陡峭,多处以树梯为路。深处立有容美土司先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偶像牌位,尽显土司家族的尊崇。清文士顾采游历此处时,田舜年 “张乐焚香”“举诗会”,好不热闹,还命石工磨崖间片石,如镜刻字,记录下当时的盛景。
末代土司田明如曾据此洞抗拒清政府 “改土归流”,至雍正十一年(1733 年)败亡,在此自缢,为土司时代画上了悲壮的句号。如今,洞内建筑虽多有毁废,但钟乳、石笋、清泉等自然景观依旧,洞口壁间所刻拒避朝廷征剿事百余字尚存,默默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让人在感慨之余,对往昔岁月更生追思。
(一)葛仙米:水中珍馐的清甜诱惑
在鹤峰的美食天地中,葛仙米堪称一绝,它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神秘珍宝,隐匿于这片山水之间。其外形圆润,仿若翠玉雕琢而成的玲珑珠粒,又似熠熠生辉的墨绿色珍珠,在水中舒展时,那丝丝缕缕的形态,恰似柔顺的秀发,尽显灵动之美。
当这珍稀的葛仙米端上餐桌,瞬间便能勾起食客的馋虫。轻轻夹起一筷,放入口中,初时是清新爽滑之感,仿若山间清泉在舌尖流淌,继而,淡淡的甘甜在味蕾间散开,那滋味,纯粹而自然,不掺杂丝毫杂质。它既可与鲜嫩的鸡肉一同炖煮,让鸡肉的醇厚与葛仙米的清甜相互交融,碰撞出别样的鲜美;也能佐以虾仁清炒,虾仁的弹牙与葛仙米的软糯相得益彰,每一口都饱含着山水的灵韵。
这般美味的葛仙米,产地却极为稀少,全球仅有少数地区能觅其踪迹,而鹤峰县走马坪便是这幸运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这 “中华一绝”。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承载着历史底蕴的贡品,从东晋葛洪采食进献,到末代皇帝溥仪餐桌上的 “鸭丁熘葛仙米”,岁月悠悠,葛仙米的魅力从未衰减,始终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让无数人为之倾心。
春日暖阳下,鹤峰走马镇处处弥漫着桃花豆酱的醇厚香气,那是时光与阳光共同酝酿的独特风味。制作桃花豆酱,需精选颗粒饱满的黄豆,经清水洗净、充分浸泡后,放入大铁锅中,以熊熊柴火慢煮。待黄豆熟透软烂,方可盛出沥干水分,装入容器,静静等待自然发酵的奇妙旅程。约摸 8 至 12 天,当豆子悄然变色,细密的白色菌丝肆意蔓延,便是发酵完成的标志。此时,加入适量花椒、盐巴与辣椒,细细搅拌均匀,再用古朴的石磨或现代机器研磨成酱,最后压制成饼状,送入烘干房。经此一番,桃花豆酱大功告成,那浓郁的豉香,仿若能穿透岁月,直击人心。
烹饪时,舀一勺桃花豆酱,与猪油一同下锅,小火慢炒。随着温度升高,豆酱的香气愈发浓烈,瞬间弥漫整个厨房。加入切段的干辣椒和嫩绿的大蒜苗,继续翻炒,让各种香味完美融合。出锅后的桃花豆酱,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咸臭鲜香,醇浓味厚。无论是涂抹在刚出锅的热馒头,还是搭配米饭,亦或是作为炒菜的调料,只需一点,便能让平凡的食材瞬间焕发光彩,成为餐桌上众人争抢的美味。在鹤峰,桃花豆酱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佳品,承载着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鹤峰大地,鼠曲草便在田间地头、山坡河畔悄悄探出头来,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仿佛在向人们宣告制作鼠曲粑粑的最佳时节已然来临。
鹤峰人纷纷走进山野,精心采摘这鲜嫩的鼠曲草。回到家中,将其反复漂洗淘净,去除杂质与青涩,再与糯米粉、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温水,缓缓搅拌均匀。随后,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团,轻轻搓圆、压扁,放入蒸笼。随着热气升腾,厨房里渐渐弥漫出鼠曲粑粑特有的清香,那是大自然与烟火交织的气息。
刚出锅的鼠曲粑粑,热气腾腾,色泽温润如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咬上一口,软糯绵滑,鼠曲草的清香瞬间在口腔中绽放,混合着米粉的香甜,口感层次丰富,令人陶醉。粑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蒸热后直接享用,品味那原汁原味的软糯;也能放入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糯,搭配一杯清茶,便是惬意的午后点心;还可架在炭火上慢慢烘烤,待表面鼓起小泡,趁热咬下,满满的儿时回忆涌上心头。
鼠曲粑粑是鹤峰人春日里不可或缺的时令美食,它承载着土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恩,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温情与眷恋。无论是田间劳作归来的疲惫,还是游子思乡的愁绪,一块鼠曲粑粑便能慰藉心灵,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意。
鹤峰,这片满是故事的土地,从悠悠历史中走来,承载着土司的辉煌、革命的热血;如今,在时代的浪潮中,它又以独特的魅力绽放光芒。这里的旅游资源如繁星璀璨,每一处景点都藏着自然与人文的惊喜;美食佳肴更是饱含烟火温情,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人口的多元融合,为鹤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各民族携手奋进,传承民俗、发展经济。当你踏上鹤峰之旅,穿梭于山水、古迹间,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民族风情,定会沉醉于它的魅力,流连忘返。愿更多人知晓鹤峰、走进鹤峰,探寻这份深藏山水间的美好,续写鹤峰新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