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恩施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85号
2025-04-07
在湖北恩施的山水之间,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 五里坪革命旧址。这里,是革命先辈们奋斗的战场,是红色精神的摇篮,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不朽的革命记忆。走进五里坪革命旧址,就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些关于理想、奋斗与牺牲的故事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使命和民族精神的丰碑,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五里坪革命旧址的前世今生,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五里坪革命旧址位于湖北鹤峰县五里乡五里坪老街中段,地处湘鄂交通要冲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革命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它宛如一颗关键的棋子,镶嵌在湘鄂边界,进可攻、退可守,成为了革命力量发展与壮大的重要依托。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这里山峦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当敌人来袭时,红军能够凭借复杂的地形巧妙周旋,保存实力,伺机而动。在物资运输方面,它作为交通要冲,连接着湘鄂两地,便于革命队伍获取和转运物资,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给,为革命斗争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里坪革命旧址周边的自然环境美不胜收,群山连绵起伏,仿佛一条条巨龙蜿蜒盘踞,山间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清新的空气弥漫着草木的芬芳,让人神清气爽。清澈见底的溇水从旁缓缓流过,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欢快地嬉戏,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这里的山水风光不仅为革命旧址增添了一抹秀丽的底色,也为革命先辈们提供了隐蔽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在人文环境方面,五里坪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曾是容美土司治所,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容美土司在这里建立起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见证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繁荣。同时,它还是 “万里茶道” 的茶源地,悠悠岁月中,茶叶从这里出发,沿着古老的茶道,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它们口口相传,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为五里坪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
1929 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贺龙,这位传奇的革命家,率领着红四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三次驻扎在五里坪。他两次居住于此,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贺龙,这位来自湖南桑植的英雄,对鹤峰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深情地称鹤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也确实成为了他闹革命的福地。南昌起义后,贺龙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带领着 3000 名工农革命军,回到湘鄂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五里坪便是这场伟大征程中的重要一站 。
同年 6 月,鹤峰县九区农民协会在五里坪宣告成立,它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农民们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农民们纷纷团结在农协的旗帜下,积极参与到革命活动中,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对压迫的反抗,都在这一刻被点燃。1930 年 4 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九区农民协会改称第九区苏维埃政府,这一转变标志着革命力量在五里坪的进一步壮大和巩固,也意味着五里坪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他们开始参与到政权的管理中,真正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些早期的革命活动,如星星之火,在五里坪迅速蔓延,点燃了当地人民的革命热情,为后来五里坪成为湘鄂边苏区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红四军驻扎期间,贺龙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激发了他们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决心。
1931 年 4 月 7 日,对于五里坪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华苏维埃湘鄂边联县政府” 及 “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 等重要机构相继迁入五里坪。从此,五里坪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刻,成为了湘鄂边苏区的中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随着这些核心机构的入驻,五里坪迅速成为了湘鄂边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一时间,这里人声鼎沸,来自各地的革命者汇聚于此,共同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红军医院、被服厂、枪械修造所、青年会堂、红色监所等 100 多家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苏维埃各群团组织机构纷纷在此设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革命体系。
1931 年 4 月 27 日,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五里坪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凡,它改分特委为湘鄂边特委,进一步明确了湘鄂边苏区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为革命事业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理论指导。在会议上,领导人们深入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为湘鄂边苏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五里坪的革命历史中,“五里坪围歼战” 无疑是一场经典战役,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人们的心中。1930 年 12 月,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落败的川军 4000 余人如饿狼般进犯五里坪,妄图在这里找回他们失去的 “尊严”。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贺龙会同邓中夏,率领红二军团 1 万余人,如同猛虎下山般,五路合围,对川军甘占元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红军战士们个个英勇无畏,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红军成功围歼川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最具规模的围歼战,更是红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湘鄂边苏区的地位,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它向世人证明了,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只要团结一心,英勇战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
在五里坪这片土地上,贺龙等革命家还做出了许多影响湘鄂边苏区命运的重大决策。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土地革命政策,将土地分给穷苦的农民,让农民们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军事战略方面,他们巧妙地利用五里坪的地形优势,制定了灵活多变的作战计划,多次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为湘鄂边苏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决策,充分体现了革命家们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为湘鄂边苏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里坪革命旧址布局整齐,保存完好,街道全长 150 米,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将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旧址分别排列于街道两侧,均系悬山式穿斗结构木房,共 117 间,占地面积达 2300 平方米 。这些木房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建筑群,在当时不仅为革命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也便于各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高处俯瞰,整个旧址群错落有致,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每一间房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 。
在五里坪革命旧址群中,主要建筑众多,它们在革命时期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作为湘鄂边苏区的领导核心,犹如革命的大脑,在这里,领导者们运筹帷幄,制定着革命的战略方针和决策部署,为革命事业指明前进的方向。联县政府机关,则是苏区的行政中心,负责管理和协调苏区的各项事务,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它如同革命的心脏,为苏区的运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
湘鄂边独立团指挥部,是军事指挥的关键所在,指挥官们在这里下达作战命令,指挥着红军战士们冲锋陷阵,为保卫苏区、打击敌人而英勇战斗。游击梯队指挥所,负责组织和策划游击战争,利用复杂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
后方医院,是红军战士们的生命保障线,医护人员们在这里救死扶伤,精心照料着受伤的战士,让他们能够尽快康复,重返战场。被服厂,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工人们日夜赶工,制作出一件件温暖的军装,让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能够抵御寒冷,保持战斗力 。
赤色监所,用于关押敌人和反革命分子,维护苏区的安全和稳定。红四军军部,是红四军的指挥中枢,贺龙等将领在此指挥作战,领导着红四军不断发展壮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苏维埃商会供销社,负责物资的流通和供应,保障了苏区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为红军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是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五里坪革命旧址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色,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街道两旁的房屋均为穿斗式板装瓦房,木格窗棂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野鹿含花、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喜鹊闹梅等,这些雕刻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如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
高高低低的木房将街道挤成弧形,宛如古代巴人的弓,雄劲中显出刚强,古老中透出沧桑。这种独特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它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 。
五里坪革命旧址是全国最早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体的革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载体,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凝集与物化。在这里,革命先辈们将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独立紧密结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它们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五里坪革命旧址无疑是一座宝藏。这里丰富的革命历史,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他们可以深入探寻湘鄂边苏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革命活动的兴起,到成为苏区中心,再到经典战役的背后故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和研究,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建筑文化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旧址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格,木格窗棂上精美的雕刻,以及独特的建筑布局,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他们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里,历史文化爱好者可以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历史的热爱。
五里坪革命旧址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生动课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虽然学生们通过书本学习历史知识,但这种学习往往较为抽象,缺乏直观感受。而来到五里坪革命旧址,他们能够亲眼目睹革命先辈们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亲身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使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通过参观湘鄂边苏区五里坪革命旧址纪念馆,学生们可以看到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详实的资料,了解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这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里坪革命旧址对于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和党史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党史则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通过实地参观五里坪革命旧址,党员干部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
在旧址中,党员干部可以回顾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对党的忠诚和信仰。面对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员干部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这里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个故事,都能成为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生动教材,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五里坪革命旧址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使得更多人能够走进这段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 9:00 至下午 5:00,游客们在前往参观时,务必提前查询相关信息,以免因时间变动而影响行程。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不仅能够充分领略旧址的魅力,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等待和麻烦,让旅程更加顺畅和愉快 。
在参观五里坪革命旧址时,遵守参观秩序是每位游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触摸、不损坏文物和建筑,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革命先辈们的敬重。文物和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倡导文明参观,保持安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旧址的整洁和庄严。让我们以文明的言行,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美好的历史遗迹 。
五里坪革命旧址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诸多便利。在餐饮方面,当地有许多特色美食,如土家腊肉、合渣、社饭等,让游客在参观之余,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土家风味,满足味蕾的享受。住宿方面,周边有各种档次的酒店、民宿可供选择,从经济实惠的客栈到舒适豪华的度假酒店,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交通也十分便利,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轻松到达。自驾的游客可以通过导航软件准确找到目的地,沿途欣赏美丽的风景;乘坐公共交通的游客,可以先到达鹤峰县,再转乘前往五里坪的班车,便捷又省心。这些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的行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沉浸在这段红色之旅中 。
五里坪革命旧址,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的土地,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是革命先辈们奋斗的见证,更是我们后人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感受了历史风云的激荡,欣赏了特色建筑的魅力,了解了适合不同人群的红色之旅,也明确了游玩时的注意事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探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五里坪革命旧址,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的土地,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是革命先辈们奋斗的见证,更是我们后人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感受了历史风云的激荡,欣赏了特色建筑的魅力,了解了适合不同人群的红色之旅,也明确了游玩时的注意事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探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