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咸丰县简介

2024-12-28

一、引言

在湖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隐匿着一颗璀璨明珠 —— 咸丰县。它宛如一幅山水墨画,融合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探寻的目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咸丰县,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咸丰的历史渊源

咸丰县历史源远流长,其建制变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印记。周朝以前,这片土地隶属蛮夷国,在历史的边缘默默发展。周朝初期,它成为巴子国的属地,后又辗转于楚国巫郡、秦朝黔中郡、汉朝武陵郡、东汉南郡等不同行政区划之下,仿佛一颗棋子,随着朝代更迭与政治博弈不断变换归属。三国至晋朝,咸丰县境域纳入建平郡管辖,齐梁时期则归宜都郡统辖,北周时与来凤、宣恩等地合为乌飞县,隋朝与来凤合称开夷县,隶属施州。唐朝改州为郡,此地设立清江县,五代时又划归感化州,宋朝为富州地,后改称羁縻柔远州,初名懿州,最终定名安定州。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朝廷改州设散毛府,至正六年(1346 年)改为散毛寨,同时设立唐崖司、龙潭司、金峒司等土司机构,开启了土司统治的漫长时期。这些土司在当地拥有极高的自治权,掌管着生杀予夺、税收征缴等大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格局。明洪武五年(1372 年),朝廷对该地进行整顿,定其疆界;洪武七年(1374 年),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丰县龙潭河以南地)设置大田军民千户所,管辖大旺、龙潭、唐崖、金峒、西坪各司地,强化了中央政权对这一区域的管控。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大田军民千户所设立守御机构,进一步巩固边防。

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改土归流” 运动在此地展开。朝廷废除了土司制度,将大田军民千户所及唐崖、龙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合并,设立咸丰县。“咸庆丰年”,这个饱含美好期许的名字,寄托着统治者对当地百姓生活富足、五谷丰登的殷切期望,也标志着咸丰县正式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启了发展新篇章。此后,咸丰县历经民国时期的政权更迭与行政区划调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稳步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咸丰县更是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三、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概况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咸丰县常住人口 30.78 万人,户籍人口 38.2381 万人。近年来,咸丰县人口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与过往数据对比,常住人口数量略有波动,这背后折射出多重因素。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部分年轻人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就业机会,选择流向周边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县域人口外流;另一方面,咸丰县也在积极探索自身发展路径,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旅游资源开发等举措,吸引着一部分人才回流创业、就业,为人口结构注入新活力。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这既带来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挑战,也促使当地政府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融合,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二)民族风情

咸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还有侗族、羌族等 24 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4.95%,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 57.7%。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土家族作为咸丰县的主体民族之一,拥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传统民居 —— 吊脚楼,堪称建筑史上的瑰宝。这些木质结构的楼阁依山而建,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上层通风防潮,是居住、储物之所;下层架空,用于饲养家畜或堆放农具。既适应了山区复杂地形,又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土家族的摆手舞更是声名远扬,舞者们身着鲜艳服饰,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迈着豪迈步伐,甩手、扭腰、跺脚,动作刚健有力,节奏明快。摆手舞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土家族人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祈愿平安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祖先的敬仰。

苗族同样为咸丰的民族文化增色不少。苗族服饰精美绝伦,以其绚丽色彩、繁复刺绣和独特图案彰显着民族个性。女性服饰多为对襟或左衽大襟短衣,下着百褶裙,裙上绣满花鸟鱼虫等吉祥纹样;男性服饰则相对简洁,包头帕、着对襟衣、束腰带,英姿飒爽。苗族的芦笙舞极具特色,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身姿轻盈,曲调悠扬。每逢重大节日,如苗年、花山节,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齐聚一堂,吹奏芦笙、跳起舞蹈,歌声、笑声、乐声交织,热闹非凡。

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成为大家共同欢庆的盛典,如土家族的女儿会,苗族同胞也会热情参与,共赏民俗风情;苗族的花山节,土家族等民族的朋友同样前来捧场,共享欢乐时光。饮食文化方面,各民族美食相互借鉴,土家油茶汤、苗家酸汤鱼等特色佳肴成为各族人民餐桌上的常客。民族通婚现象也屡见不鲜,血缘纽带进一步拉近了民族间距离,让咸丰这片土地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四、旅游胜地风采

(一)坪坝营原生态休闲旅游区

坪坝营原生态休闲旅游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咸丰县的大地上。这里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拥有湖北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6%,仿若一座绿色的天然屏障,隔绝尘世喧嚣。踏入这片原始森林,仿若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绿野仙踪般的神秘世界。高大挺拔的树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茂密枝叶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光柱,仿若梦幻仙境。林间弥漫着清新松木香,夹杂着泥土芬芳与花草甜香,深吸一口,仿若心肺被洗涤,顿感神清气爽。

四洞峡景区是坪坝营的精华所在,集山、水、洞、溪、泉、瀑及原始森林于一体,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峡谷中,一条清澈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撞击岩石,溅起洁白水花,发出悦耳声响,仿若一首悠扬的山林交响曲。沿着蜿蜒游道前行,连续 4 个穿洞依次映入眼帘。这些穿洞形态各异,有的仿若巨龙蜿蜒,有的仿若天桥横跨,洞内钟乳石琳琅满目,在灯光映照下,仿若梦幻仙境。特别是聚神洞,作为四洞峡穿洞群落中唯一生长钟乳石的景点,洞内石笋、石柱林立,仿若一座地下宫殿,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北纬 30 度索道景区同样魅力非凡。乘坐索道缓缓上行,仿若在林海中穿梭翱翔。脚下是茫茫原始森林,绿意葱茏,无边无际;远处山峦起伏,云海翻腾,仿若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沿途还能偶遇灵动的野生动物,它们在林间嬉戏觅食,为这片静谧森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游玩坪坝营,四季皆有不同韵味。春季,万物复苏,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仿若天边云霞,绚丽夺目;夏季,平均气温 19℃,是避暑胜地,漫步林中,尽享清凉;秋季,山林被染成五彩斑斓的颜色,仿若童话世界;冬季,银装素裹,冰挂、雾凇仿若玉树琼花,美不胜收。不少游客在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赞叹:“坪坝营的原始森林仿若有魔力,一踏入其中,所有压力都烟消云散,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还有游客对四洞峡的美景念念不忘:“那些穿洞和瀑布太震撼了,仿若走进了世外桃源,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二)唐崖河风景名胜区

唐崖河风景名胜区仿若一部厚重史书,承载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这里山水相依,风光旖旎,以唐崖河流域为主线,规划总面积约 200 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原生态土司文化旅游区。

景区内的黄金洞古称黑洞,地处恩施、利川、咸丰交界之地,据考证形成于侏罗纪以前,迄今已有 1.5 亿年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七层洞穴大厦,置身洞中,仿若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心世界。巨型石钟乳顶天立地,仿若神话中的擎天柱;万顷钙化池美轮美奂,仿若梦幻仙境;地心大峡谷雄奇震撼,仿若大地裂开的深邃伤口;观光索桥凌虚飞渡,仿若连接天地的纽带;伏流洞瀑溅玉飞珠,仿若银河落九天;天窗流光溢彩,仿若天空之眼,将阳光引入洞底。

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景区则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作为中国保留最完整的土司皇城之一,这里留存着大量古建筑遗迹。土司城的城墙高大厚实,虽历经岁月侵蚀,依然屹立不倒,仿若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城内的宫殿、衙署、庙宇等建筑遗址,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彰显着土司的威严与奢华。漫步其间,仿若能看到昔日土司出行的盛大场景,感受到那段独特的历史氛围。

唐崖河还是一条风情万种的河流,沿岸居住着土苗羌侗等十八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特色民居与古老村寨依山傍水,掩映于青松翠竹之下,仿若世外桃源。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哭嫁歌、摆手舞、傩戏、茅古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还能品尝到土家油茶汤、苗家酸汤鱼等特色美食,让味蕾尽情享受一场盛宴。

游览唐崖河风景名胜区,建议从黄金洞开始,探秘地心奇观,随后前往唐崖土司皇城遗址,追寻历史足迹,最后沿着唐崖河欣赏沿岸的自然风光与民族村寨,全方位领略景区的魅力。不少游客表示:“唐崖河景区既有震撼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一趟旅行下来,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三)忠堡大捷纪念园景区

忠堡大捷纪念园景区仿若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矗立在咸丰县忠堡镇这片红色土地上。它是为纪念红二、六军团在 1935 年取得的 “忠堡大捷” 而建的红色旅游景区,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1935 年 6 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长征转移,在咸丰忠堡打响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 “忠堡大捷”。战斗中,红军将士英勇奋战,歼灭敌四十一师师部、一二一旅和特务营,并给其它 6 个团以沉重打击,活捉敌中将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歼敌 4000 余人,生俘 2000 余人。此战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还吸引了近 30 万国民党军队,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有力支援。

纪念园集纪念馆、烈士陵园、纪念广场等设施于一体。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和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 “忠堡大捷” 的战斗场景,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身姿。烈士陵园中,庄严肃穆的墓碑整齐排列,埋葬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英灵,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英雄赞歌。纪念广场上,矗立着雄伟的纪念碑,碑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题写,仿若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烈士的英魂,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如今,忠堡大捷纪念园景区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恩施州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每逢重要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庄重的纪念活动,人们纷纷前来敬献花篮、默哀鞠躬,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追思。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位参观者感慨地说:“来到忠堡大捷纪念园,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

五、舌尖上的咸丰

(一)神豆腐

在咸丰民间,每到盛夏时节,土家人常随手采摘一种叫 “斑鸠柞” 的树叶回家,经过简单加工制作成 “豆腐” 食用,这便是当地特色绿色美食 —— 神豆腐,又称观音豆腐。传说鄂西古时经常发生饥荒,人们时常挨饿,观音菩萨知晓后,用杨柳枝洒甘露到人间,甘露所到之处,生起簇簇绿树,观音菩萨教人们采摘此树,做成豆腐充饥,“观音豆腐” 因此得名。对于上世纪 50、60 年代的人来说,一碗绿幽幽的神豆腐,是困难时期艰苦奋斗的回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制作神豆腐的 “豆腐树” 是一种灌木,名为 “斑鸠柞”,杂生于沟边地旁的灌木荆棘丛中。其干如荆条,质脆而易折;枝桠互生,甚有规律;叶呈心形,碧绿细嫩。按照传统工艺,一公斤斑鸠柞叶片可以生产十公斤绿豆腐。斑鸠柞叶片含果胶高达 30%,蛋白高达 21%,居目前已知高等植物叶蛋白量之前列,富含 17 种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原料。药性分析表明,斑鸠柞叶还能医治痢疾、毒蛇咬伤、无名肿块、酒后头痛等症,有清热解毒、开胃生津,明目去火、强筋健骨的功能。

神豆腐的制成,是斑鸠柞叶中的果胶与草木灰中的碳酸钾完美融合的产物,制作材料天然无害,且保留了斑鸠柞树叶特有的清香,加上有着果冻般的丝滑口感,吃起来煞是可口。乡间农妇常在劳作回家途中,连枝带叶信手撅回一束,摘下叶片洗净,放在盆中用手揉成糊浆,倒入铺上几层干净棕片的筲箕之中过滤,点入澄清了的适量草木灰水搅匀,片刻,便神奇般地成了一盆颤摇摇、绿幽幽的 “豆腐”。而后,用菜刀横竖划成方块,浸入挑来的冰凉的山泉水里,待作上一碗拌有蒜泥、辣椒和其它佐料的蘸水,用漏瓢捞上一碗,就可以一块一块地蘸着吃了;也可以盛上一碗,淋上蘸水,用小匙舀着吃。

(二)土家烧饼

土家烧饼又名掉渣烧饼、抖掉渣烧饼,因烤后外层酥松,稍一震动就可掉渣而得名,有 “中国比萨” 之美称。它起源于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随着一批外来移民的迁入,烧饼的做法也来到了土家族的聚集地,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了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烧饼,并广泛传播开来,成为恩施土家族和苗族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美食。

土家烧饼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发面,后以肉、葱、花椒等为原料做成馅,掺合在一起做成椭圆形饼状,抹上酱油、芝麻等,在瓦缸内用木炭烤制而成。烤熟的土家烧饼面色金黄,外酥内软,清香诱人。热的时候 “感觉挺香的”,味道也 “不错”;凉的就 “油” 且 “腻”,口感欠佳。如今,除了传统做法,现代人们还尝试将恩施烧饼与其他食材和口味进行融合创新,比如加入芝士、培根等西式食材,使其口感更加丰富多样;还有人将烧饼做成迷你版的小点心,方便携带和食用。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恩施烧饼都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底蕴,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三)泡粑

泡粑是用糯米制作的,有着色如凝脂、口感舒适,回味清甜、经济实惠的特点,吃起来松松软软的,香甜可口,适宜于老年、幼童、青年妇女以及病人吃。

制作泡粑,需将大米、黄豆淘洗净,用清水泡 6 小时,沥干后加适量清水磨成豆米浆,越细越好;糯米淘洗净,清水泡 6 小时,蒸熟后放入豆米浆内,泡 3 小时,用手捏散,加入酵浆粉搅匀,待其发酵后,磕入鸡蛋,加白糖、溶化的热猪油,搅拌均匀,其浓度以瓢能搅动而不挡瓢为宜;蒸笼内放直径 7 厘米、高 0.8 厘米的竹圈若干个,圈内用细白布铺垫,将米浆分别舀入圈内,上沸水锅蒸约 30 分钟至熟即成。其色泽淡黄,香甜爽口,是恩施地区备受欢迎的手工小吃,常作为早餐或日常点心,为人们带来甜蜜滋味。

六、民俗文化之光

咸丰县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座绚丽多彩的宝库,珍藏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南剧,作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原名施南调,属皮黄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它流行于恩施州及渝、湘、鄂、黔边区,唱腔高亢强烈,素有 “深山峡谷之音” 的美誉。南剧声腔丰富,南路属二簧腔系,北路属西皮腔系,均源于荆河派汉剧,约在乾隆年间传入鄂西南山区;上路为弹戏、川梆子,约在嘉庆年间传入施南府。这些声腔与当地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鄂西南风格。南剧剧目繁多,号称 800 种,现有资料留存约 600 种,其中 300 种左右较为流行,取材广泛,涵盖历史演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文武兼备,表演尤重做工,常文戏武唱,人物造型装扮也极为讲究。近年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传承这一珍贵剧种做了诸多努力,他们把南剧课堂搬进学校,自 2017 年至今,已为孩子们教授南剧相关课程和讲座 700 多节次,培养了一批小小南剧爱好者,让南剧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摆手舞,土家语称为 “舍巴”“舍巴格痴”,意为敬神跳,是流传于鄂湘渝黔边区酉水流域土家族中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在恩施摆手舞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民众文化活动,流行于恩施酉水流域。过去,百户之乡多建有摆手堂,有的还配有排楼、戏台等,来凤县的舍米糊、大河等地至今仍保留着摆手堂遗迹。《湖广通志》中记载的五代时 “摆手舞与普舍树” 故事,生动描绘了千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跳舞的场景,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在史籍中的最早记录。舍米糊村邻近庙堡摆手堂中的残碑刻有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铭文,为土家族跳摆手舞敬祖提供了有力注脚。摆手舞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时歌、乐、舞融为一体,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其最大特征是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稳健大方。

除了南剧和摆手舞,咸丰还有众多独特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活龙坪乡土家人会举行点路烛的传统习俗。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全体出动,围绕自家房前屋后,在院坝、田埂、路边、屋顶、阳台上点成一排排蜡烛,当地称为 “排排亮”。以前主要靠自采的松木油作燃料,如今已普遍使用蜡烛。烛光摇曳,烟花绽放,锣鼓声、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人们借此祈福新的一年亮亮堂堂、红红火火。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游客前来感受这独特的节日氛围。

重阳节时,大路坝区大路坝社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区携手卫生院开展义诊,为老年人们提供免费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医护人员耐心地为每一位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给予专业建议。同时,社区还组织老人们一起打糍粑,洗米、蒸煮、捶打、揉搓,一道道工序下来,软糯香甜的糍粑新鲜出炉,整个社区弥漫着诱人清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糍粑,分享欢乐,感受社区的温暖与关爱。这种传统节日与现代关怀相结合的方式,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弘扬了敬老爱老的美德。

在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方面,咸丰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方面,加强以吊脚楼为主体的传统古村落保护,对吊脚楼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进行命名保护,让古老的建筑得以留存;开展吊脚楼营造技艺抢救和保护,举办吊脚楼模型制作大赛,选拔培养营造技艺传承人;打造吊脚楼营造示范基地,建成多个技艺基地、传习所、专题馆和综合展示厅,推广振兴传统工艺。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赛事,如土家族吊脚楼模型大赛、唢呐大赛、山民歌大赛、花灯大赛等,评选民族文化匠(艺)人,以他们为名片对外传播咸丰民俗文化;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教育课程,将民族乐器、舞蹈、山歌、体育、语言等引入课堂,深化素质教育,让民族文化后继有人。

咸丰的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民俗文化不断传承创新,绽放出耀眼光芒,吸引着更多人了解咸丰、爱上咸丰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七、结语

咸丰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从古老神秘的历史渊源,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从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到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从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到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咸丰的每一面都散发着迷人光芒。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于原始森林,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探寻土司遗址,触摸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参与民族节庆,沉浸于欢乐祥和的氛围;品尝地道美食,让味蕾尽情绽放。无论是追求心灵慰藉的旅行者,还是热衷于文化探索的求知者,亦或是渴望放松身心的都市人,咸丰县都能满足你的期待,给予你一场难忘的旅程。

随着时代发展,咸丰县正以坚定步伐迈向未来。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旅游开发、特色产业、文化传承等领域持续发力,致力于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咸丰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旅游胜地与文化瑰宝,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朋友们,不妨背上行囊,踏上这片神奇土地,开启属于你的咸丰之旅,去发现、去感受、去铭记那一抹独特的 “咸丰风情”。